高考恢復40年,每張照片都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
2018-06-20 14:25
人生再難有哪段經歷,像高考這樣,純粹、暢快、惹人懷念卻又苦樂參半。
2017年,是高考恢復后的第40個年頭。
一張張老照片,默默記錄了高考風雨歷程中的點點滴滴。
讓我們通過這些珍貴的畫面,一起追憶那段永遠年輕,永遠熱淚盈眶的時光吧。
1977年,教育部宣布,恢復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制度。這個消息如一聲春雷響徹天地,點燃了無數人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希望之火。
那年冬天,570多萬心懷夢想的考生共赴考場,他們中的27萬于次年春天踏入了蕭瑟已久的大學校園。
1977年12月,北京高考考點的考生們互相交流。 翁乃強 攝 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那一年,錄取率是1:29;那一年,多數人報考了文科;那一年,陳凱歌參加了高考;那一年,高考語文作文題目叫:《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》。
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,77與78兩級學生一同走進大學課堂,成為高考史上的唯一特例。
也是從那一年開始,萬千學子在每年一度的高考中交織汗水與淚水,綻放光榮與夢想。
圖為江西南昌70歲老人甘福保收藏的1979年高考試卷。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有人說,1977~1979的考生,是高考史上最勤奮刻苦的考生。
因為來之不易,所以倍加珍惜。
那時,沒人懷疑“知識改變命運”,沒有人相信“讀書無用論”。
1978年,北京,眾多青年認真復習,準備投入高考。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到了上世紀80年代,高考已成為中國人習以為常的社會事件。
1983年,教育部正式提出“定向招生,定向分配”的政策。于是莘莘學子在邁入大學門檻之初,便已明了自己4年后將去往何處。
1985年1月1日的北京大學校門。中新社發 趙偉 攝 圖片來源:CNSphoto
1985年,高考“雙軌制”又橫空出世,免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并肩而行。
河南鄭州一名收藏愛好者展示自己收藏的一張1988年的高考準考證。 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而20世紀90年代初的高考,沒有擴招,錄取率低,大學生享受國家分配待遇。
“千軍萬馬齊擠獨木橋”,高考成為那時中國高中生必經的人生洗禮。
上世紀90年代某年高考,考生家長蹲在校門口目送自己的孩子走進考場。
1999年,是高考史上的重要一年。
這一年,擴招、部分地區實行“3+X”的高考模式、考后填報志愿……
這一年,全國高校招生人數激增22萬。
從此,中國大學由精英教育徹底走向大眾教育。
1999年7月7日,中國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第一天,參加考試的考生走出考場。中新社記者劉可耕 攝
待到時光的步伐邁入新世紀,大學擴招帶來的影響開始顯現:就業形勢日趨嚴峻。考上本科愈發成為考生們必須達到的最低標準。
圖為2002年上海復旦大學舉行招生咨詢活動,現場場面火爆,考生家長占了絕大多數。中新社發 李江松攝 圖片來源:CNSphoto
高考的重要與特殊,還間接帶動了新鮮事物的誕生。
如2002年高考前夕,許多考生走進醫院,進行高壓氧艙治療,對抗“考試綜合癥”。
中新社發 楊剛 攝 圖片來源:CNSphoto
2003年,招考信息化運用廣范。這是實現網上填報志愿的第一年。
從那以后,同學們足不出戶,便可準確完成志愿填報、錄取信息查詢事宜。
2003年6月7日,“非典”時期的高考如期舉行。為保障考生安全,所有考生須測試體溫。 中新社發 史利 攝 圖片來源:CNSphoto
那一年,高考還經歷了一項重大變革:考試時間被調整為6月的7、8、9三天。
驕陽似火的7月高考季,就此成為歷史。
2002年7月7日,許多考生家長格外關注考試時間變化。這也是北京最后一次在火熱的7月進行高校招生考試。中新社發滿會喬 攝 圖片來源:CNSphoto
隨著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,一些與高考有關的商機得到了進一步地充分挖掘。
如2004年高考前,北京某些高考考點附近的賓館,推出蘇州園林風格的公寓套間,作為考生的“避暑房”。
中新社發張勤 攝 圖片來源:CNSphoto
2006年,高考再度迎來關鍵節點:全國多地開始自主命題,設計自己的高考試卷。
同時,為確保考試公平公正而引入的攝像頭,也悄然進入考場。
2006年5月29日,北京市海淀區考試中心巡查系統監控大廳。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
2007年更是值得紀念的一年,它不僅是高考制度恢復后的第30年,考生數量也在這一年歷史性地突破了1000萬大關。
2007年5月31日,山東濰坊一所高中,下午最后一節自習課,老師們在課堂巡視,為有疑問的學生答疑。中新社發 周青先 攝 圖片來源:CNSphoto
2008年之后,“新新人類”90后正式登上高考舞臺,他們毫不出人意料地把強烈的個性帶給了高考的方方面面。
2013年6月3日晚,廣東省惠州市,剛下了晚自習的高三學生聚集起來為彼此加油。在“拉歌”環節中,一女生被同學們“推上臺”,害羞之下不得已高歌了一曲,“臺下”掌聲雷動。周楠攝 圖片來源:CFP視覺中國
2011年5月31日,遼寧沈陽第一中學的高三學生參與手語暗示訓練、大聲吶喊、放飛紙飛機等多種“減壓”活動。張文魁攝 圖片來源:CFP視覺中國
高考,不僅僅讓考生全情投入,也令全家乃至全社會都嚴陣以待。
可憐天下父母心!為了孩子,家長們毫不介意頭頂烈日,在考場外堅守。
2013年6月8日下午,高考英語聽力考試,緊挨著南京市九中高考考點的道路上,考生家長排成一排,集指揮過往的自行車、電動車繞道而行,以免噪音影響考生的考試。泱波攝
熱心人士也踴躍貢獻著自己的力量。各地每年涌現的愛心車隊,給緊張的高考氛圍添加了一抹柔軟的溫情。
2014年6月5日,來自山西運城各縣市的出租車駕駛員、私家車主等愛心人士組成近1200輛車的愛心車隊,準備投入愛心送考活動。圖片來源:CFP視覺中國
作為改變命運的考試,高考的公平與否永遠是人們關注的焦點。
2016年的高考,是“作弊入刑”出臺后的首次高考,也因“史上最嚴”的考場紀律而被人們牢記。
2016年高考,福州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無線電監測聯合行動小組,派出技術人員、移動監測車對福州市區各考點開展無線電監測、監聽,保障高考公平、公正地進行。劉可耕 攝
在安徽大別山深處,毛坦廠中學的每一屆學子都會迎來傳統的“送考節”,人們把奔赴考場的考生大巴團團圍住、加油打氣。
2017年6月5日上午,28輛載滿考生的大巴車從安徽毛坦廠中學校園緩緩開出,萬余民眾冒雨相送。 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
回想1977,高考恢復的消息如同一道閃電,劃過在無休止運動中日漸疲憊的國人的心。人們發現,生活仍有著更多可能與想象。
而讀書,是完成生命跋涉的必由路徑。
如今,40年光景一晃而過。
時至今日,多少被高考改變命運的人依然感嘆:如果沒有恢復高考,我的命運將迥然不同。
如今,故事仍在繼續,2017,讓我們一起為高考學子加油!
上一篇:沒有了
下一篇:向運營導向轉變,如何培養高效、合理的運營思